我,不太愛讀書

方偉達老師 2016年11月8日撰 原刊於方老師臉書

最近,我的學生對於地方感(sense of place)感到興趣,我建議他看段義孚(Yi-Fu Tuan)的書,一方面建議他看《戀地情結:對環境感知、態度與價值》(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撕裂的世界與自我:群體生活和個體意識》(Segmented Worlds and Self: Group Life and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逃避主義:從恐懼到創造》(Escapism)等。

我看過《逃避主義:從恐懼到創造》(Escapism)、《恐懼》(Landscape of Fear),非常好看,我最有興趣的為段義孚對宗教的描寫。最近,大腦科學進入了宗教的範疇,開始研究心智(mind)。

在生態學界,威爾遜(E.O. Wilson)寫了一本書:《人類存在的意義》(Th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 2014),我總覺得我看了威爾遜的東西,我就想要批判,從和麥克阿瑟推的島嶼生物地理概念,那一個小小的公式,我的博士論文花了很長的時間,將他的理論結合到景觀生態學理論,進行整合性運用,我說他是見樹不見林,我運用類神經網絡進行生態學上非線性的串連。所以,我對他的批判,是有點傷感的。第一,威爾遜(Wilson, 2013)在PNAS批判總括生殖成就理論(inclusive fitness theory),覺得用線性迴歸太簡單。事實上,全世界很多東西,都不能用線性迴歸去算,應該採用非線性方法,這一點,從全球大演算、大數據的分析書越來越多,可以看出端倪。

此外,他用多層次擇汰(multilevel selection)去碰撞道金斯等人所提的《自私的基因》,提出「個人利己」、「團體利他」兩者並存的概念,簡單來說,「團體利他」就是蔣中正總統所說的「生活的目的在創造人類全體之生活」。「個人利己」也就是蔣中正所說「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這個論點,現在看來也是稀疏平常,因為我們從小大禮堂就張貼這兩句蔣公名言。因此,威爾遜(E.O. Wilson)和道金斯《自私的基因》的無神論觀點,越來越遠,也就是說,兩者都強調演化論,但是無神論中的四騎士(理查•道金斯、丹尼爾•丹尼特、山姆•哈里斯、克里斯多福•希欽斯)(四位牡羊座的大學者)所提的論點,更加和形而上學的知識論無涉,只談經驗論述。我對於他們的論點,興趣不大,他們的宗教論述都是早已經知道的經驗,這些論述囿於個人經驗,實在沒啥好批判的。此外,無神論的論述,還涉及到西方二元對立宗教和科學的鬥爭。只是,我有興趣的為以上四位牡羊座的鬥士,為什麼是無神論的非神模式,以及背後的學思歷程和思考模式。難道是星座影響的關係嗎?

坦白說,威爾遜的書名太誘人,但是我看了書,還是很失望,因為他對於心智(mind)的神經科學研究太過樂觀,再來,他的研究從經驗論探索,在知識論和形而上學(存在與實有)的論述不多。

因此,我從他的書中,還是不能夠完全理解人類存在的意義。這一段時間,從無神論左邊的光譜的書,如山姆•哈里斯的《信仰的終結》到有神論右邊光譜的書《化解創造與演化之爭》,書單如下:《信仰的終結》、《信仰的未來》、《上帝的語言》、《化解創造與演化之爭》、《創造與進化》,這些書都是好書,但是,我的困惑還在。從心智( mind)研究到卡根研究:《令人著迷的生與死》,或是談論量子物理在心智上的研究,我看的書不多,算是不太愛讀書的人吧。再來,從大腦科學研究人類的心智《解開生命之謎》這一本書,也不能告訴我這些科學如何展現心智,或是告訴我說,人類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在哪裡。

我尷尬的笑笑,書看得太少,怪不得上個世紀的哲學,只留個「存在主義」大家來感傷一下。到了最後關頭,如果談到人類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我大概只記得張載(1020-1078年)說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真是尷尬,書看得太少了。

FacebookGoogle+TwitterLine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