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臺北水故鄉》

專任助理 江懿德 2017年5月22日 撰

DSC_0483
▲翡翠水庫蓄水區。(江懿德 攝)

北區環境教育區域中心水資源保育學習社群與本團隊在106年5月12日舉辦「探尋臺北水故鄉」參訪活動;方偉達老師亦帶領「環境教育」、「濕地環境教育」兩門課程的修課同學共同參與。活動自兩百餘年前開鑿之瑠公圳供水系統到現代化翡翠水庫,縱貫臺北地區兩百餘年的水利系統發展歷程;結合新北市文史協會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深入探訪新店碧潭開天宮、瑠公圳(大坪林圳)引水石硿、新店長老教會、瑠公圳引水口意象、翡翠水庫水資源生態教育館與水壩壩體等地點。期待透過此次參訪活動瞭解臺北地區水源供應之歷史脈絡及現況 。

活動上午主要到訪新北市新店區碧潭風景區一帶,碧潭風景區除了為現今之觀光名勝景點外,更是兩百餘年前先民開鑿水圳取水灌溉之處。本次活動透過與新北市文史學會合作,對碧潭一帶的水圳遺留及保存現況進行踏勘,瞭解過去水圳開鑿之歷史。

圖片 1
▲於開天宮聆聽解說。(方偉達 攝)

行程的第一站是新店開天宮,如其宮誌所述:「古時,新店大坪林,缺水荒蕪,為墾田開荒,灌溉水源,經部錫榴先生出資,從青潭沿岸,挖壁鑿隧道作圳。時受山胞侵襲,惡疾流行等害,工人不得安寧,艱難萬狀,遂由工程人員劉瑞燦主辦,於乾隆十六年辛未建築磐古帝王祠,供工程人員、鄰近民眾祭拜。神靈有感,惡煞消除,果護艱鉅水利工程,於乾隆十八年,順利完成,大坪林如願成為千項良田。(註1)」開天宮與瑠公圳、大坪林圳興建歷史息息相關,反映了水圳開鑿時因與當地原住民的衝突以及病害的侵襲而相當困苦與艱辛;因此期待透過供奉開天之盤古以換取人員平安、水圳順利開鑿。而大坪林圳與瑠公圳一開始共用的引水石硿就位在開天宮的正下方。

DSC_0426
▲引水石硿內部實景。(江懿德 攝)

由開天宮內的樓梯一層一層的向下,就會在隱密處發現引水石硿,石硿以及瑠公水利系統的歷史可以追朔到乾隆年間,郭錫瑠父子創「金順興號」集資開鑿水圳。工程自乾隆5年(1740年)開工至乾隆27年(1762年)完工;歷時22年,稱為「金順興圳」。水圳灌溉臺北盆地約一千二百甲的水田,可以說是臺灣北部第一大的水利工程,與彰化平原之八堡圳、臺中盆地之貓霧拺圳並列為清代三大水圳,在開發史上深具重要性。引水石硿是整個圳道開鑿最艱難的工程,當時並無先進的工程技術,必須仰賴人力直接在峭壁岩石層上一斧一石開鑿取水口,工程全由民間自行開鑿、無官方支持,可說是困難重重(註2)。

 
我們又一路沿著大坪林圳的探訪了新店後街、新店長老教會、碧潭,瞭解新店與水圳共同發展歷程。瞭解那些看似不起眼卻又遍佈在大臺北地區的小水溝,在過去的兩百多年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18422169_1282421831865884_5069787647889082523_o
▲ 瑠公圳圳道再造。(方偉達 攝) 

最後我們來到郭錫瑠長子郭元芬先生在乾隆32年(1769年)於碧潭邊設立的新引水口;相比於開天宮下的引水石硿,碧潭邊的瑠公圳引水原址是一般民眾較容易到達的瑠公圳源頭。民國70年代(1980年代)後,台北地區的都市工商業快速發展,農地逐漸被商業及住宅區域取代,隨著灌溉面積的逐年減少,瑠公圳在民國73年(1984年)1月停止了灌溉供水的工作(註3)。大部分的水路融入現代都市中,成為排水系統的一部分;而在碧潭的引水原址留下了水閘門的意象、民國59年(1670年)設置的抽水站、瑠公史蹟紀念碑及部分經過再造的渠道,讓遊客在到訪此地時能透過意象瞭解瑠公圳的發展歷史。

DSC_0462
▲ 參與夥伴於瑠公史蹟紀念碑前留影。(江懿德 攝)
DSC_0491
▲ 翡翠水庫拱壩壩體。(江懿德 攝)

在瑠公圳供水畫下歷史句點的民國70年代,一個新時代的水利工程在更上游之處展開新生。因臺北都會地區民生工商用水需求量大幅增長,並在枯水期時引發缺水危機,在多階段的調查、研究後決定建立大型水庫解決用水的不足;計畫最終選擇了選擇地質良好、水量豐沛適合築壩蓄水的北勢溪翡翠谷興建翡翠水庫。水庫於民國76年(1987年)完工,供水區域涵蓋臺北市全境及部分新北市行政區;翡翠水庫的水壩更是第一座全憑國人自行設計、施工的大型拱壩,是我國水利工程史上的一項重大工程(註4),也是本活動下午的行程目的地。

翡翠水庫集水區域面積包含新北市坪林區全部、雙溪區、石碇區、部分新店區達303平方公里;水庫面積在水位標高170公尺時為10.24平方公里。主壩為雙向彎曲變厚度混擬土拱壩,壩高122.5公尺、壩頂總長510公尺(註5)。水庫引水道之出水則會經由大壩下方的翡翠電廠,以渦輪水力發電。翡翠電廠發電機組為7萬仟瓦,每年平均可發電約2億2,000萬度,可減少近14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若以每戶家庭月用電量為300度計算,約可供應61,000戶家庭一年的用電(註6)。

近年來隨著環境保護與環境教育逐漸受到重視,翡翠水庫管理局也設有水資源生態教育館與翡翠水庫環境學習中心;積極致力於水環境、自然生態、生物多樣性等保育、復育及教育推廣工作。而透過一天的行程,參與的夥伴們縱貫兩百多年的大臺北供水歷史;可以發現無論是早期的手工開鑿,到現代的大型水利工程,都不是簡單的工作。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不能缺乏的水資源是何等得來不易的寶貴資源,我們都當應該秉持著飲水思源、 有水當思無水之苦的態度,珍惜愛護我們的水資源。
參考資料
註1 開天宮宮序與誌碑(新北市立文山國中)
註2 文化資產個案瀏覽-瑠公圳引水石硿(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註3 臺灣灌溉事業之演進(行政院農委會)
註4 翡翠水庫歷史沿革(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
註5 翡翠水庫重要數據(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
註6 翡翠電廠(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
IMG_0001
▲參與夥伴於翡翠水庫合影。(劉坤儒 攝)
20170512
FacebookGoogle+TwitterLine

One thought on “《探尋臺北水故鄉》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