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西卡.諾黛兒的書《隱性偏見》

這本書的英語是The End of Bias,翻譯成中文是「終結偏見」。潔西卡.諾黛兒,她是哈佛大學、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畢業的傑出美國記者,長期觀科學跟文化領域。潔西卡.諾黛兒這一本書也和Decent Work有關。談論包容。尤其是如何減少人類的優越感所帶來的問題。作者擁有哈佛大學物理學學位。明尼亞波里斯藝術與設計學院的視覺藝術證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詩歌碩士學位。她是傑出詩歌研究員。她雖然是念物理。後來改當記者、電視節目製片人、詩人,以及作家。所以這本書看起來不枯燥,抽絲剝繭,很有詩韻。
有意思的是她以一種種族、性別、財富、黨派、地域之分別心等案例分析,來說明人類擁有偏見的一種本能。我想,這也許是人類「貪愛、執著」的本能。她說:「我們會受到不同的對待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我們的身體在這文化中具有一種意義,而這個意義附著在我們身上,就像一層無法被剝除的薄膜。」

她說,法律有沒有辦法解決偏見的問題,她認為法律限制了最糟糕的歧視,但是改不了更為微妙的人際互動。「法律創造了下限;眾人決定了上限。」

諾黛兒在哈佛大學念物理,後來當記者。她的文字非常的優美,好的譬喻文字,唾手可得,例如:「偏見交織在文化中,就像一條銀線交織在布料裡。在某些光線下它明亮可見,在另一些光線下,則幾乎難以分辨。而你相對於那一條閃亮絲線的位置,決定了你能否看見它。」
過去我自己的研究,主要是討論「框架」人類的親環境行為,也就是說:「如何減少系統性的偏見」。偏見來自於「刻板印象」,也就是根深蒂固的想法,這也是一種非常微妙的「偏見」。我們何得知我們會不經意的展現這一種情緒和好惡,就像是我們不喜歡,會「嘴巴一直碎碎念」,但是我們展現的「肢體語言」,同時會讓人不快,讓人也會感受得出來;我們一不高興,一不稱心如意,臉色就是會「嫌棄」。臉書、LINE中的「同溫層」語言,越來越會相互攻訐,相互謾罵,我們的生活,活得越來越「同溫層」。
這也許是一種口舌是非,這是個「巨門星」降臨的年代。我自己是巨門星坐命,一不高興就胡說八道。
諾黛兒認為,在疫情中,我們產生偏見、教育中產生偏見、醫療提供者產生偏見、警察執法也產生的偏見。偏見不僅剝奪了個人的未來,也剝奪了各領域中的人才。
我想到了江懿德博士的論文,他研究「親環境行為的障礙」。我覺得不要設限,相對的限制,是限制這世代的進步。研究「障礙」,比較知道「障礙」在哪裡。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她所講的一句話:「在解碼的火焰中顯現出來」;她是說自己是否也會落入「寫作偏見」當中。在一些論述當中,是否也會產生一些「偏見」。
如果,這一本書也有「偏見」,這真的就是好笑了。因為自己看不見就是自己。
《隱性偏見》這一本書,有一個很有趣的見解叫做priming ,中文翻譯叫做「觸發」或「促發」。如果我們一直在暗示「受試者」這個是「環境教育」,這個是「環境行為」的字眼。受試者會覺得看到東西,都是正面的,都是美好的環保。但是當我們暗示這是「漂綠」。受試者看到任何的東西,都感覺好像是「漂綠」。所以「做環教」,是一種品味跟美德,但是做「環教研究」,總是還是要找一些「闇黑面」,就是從不一樣處,找出可以切入的研究點。就像是當年懿德做環境教育的「障礙」,我也在思考「反環境教育」背後的心理成因。
「一落言詮。即一無是處。」我想到了金庸武俠小說《笑傲江湖》中「獨孤九劍」。任何的招式,一定都有破綻,我們如何減少偏見,而不落入偏見的窠臼。就是我們要做的,就是作者所說的:「這本書是一個開始」。
FacebookGoogle+TwitterLine

臺灣中小學網路學習一個月,臺師大教授憂心學生「環境知覺失調」

因為臺灣本土案例連環爆!確診個案數從每天十幾二十人,一口氣增加到5月15 日的180人確診,臺北市、新北市也升級到三級警戒的等級,教育部宣布中小學都採用遠距教學。

經過一個月的網路學習,家長抱怨孩子在網路上流連忘返;甚至在家長不注意之下,玩線上遊戲玩到手機和網路成癮。家長抱怨連連,充滿了無奈。 Continue reading “臺灣中小學網路學習一個月,臺師大教授憂心學生「環境知覺失調」”

FacebookGoogle+TwitterLine

六月五日世界環境日

方偉達老師 2021年06月05日 撰 

#六月五日世界環境日

以前我在環保署,地球日很重要,六月五日世界環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更重要。在九零年代的臺灣,我每年都要在環保署籌劃世界環境日的活動。
目前全球疫情居高不下。世界環境是變好,還是變壞?全球氣候變遷,問題都很大。我在想,世界環境日,總是,還要有所作為吧。
首先,談到保護,我們很少談到經濟貨幣。我想談一下,畢竟,我大學是念土地經濟行政。我很多著眼,都是基於效益。
我們觀察新冠肺炎的疫情,都是因為輕忽了對於經濟的影響,造成不可彌補的自由損失和經濟傷害。要向誰求償,因為受害者也是加害者,這是一種喪屍效應(Zombie effect),這是全人類的共業。因為,暴露於病毒之下,誰也沒有辦法躲過。 Continue reading “六月五日世界環境日”

FacebookGoogle+TwitterLine

方偉達的世界旅遊,建構一本左派亞非的英文書 – Tourism in Emerging Economies

【原文刊載於臺灣師範大學研究亮點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方偉達優聘教授兼所長,是位在理學院跨域社會科學的學者。在進入臺師大之前,他曾任中華大學觀光學院的助理教授(2008-2012)。方教授從1992年赴美國亞歷桑納州立大學攻讀環境規劃碩士,醉心於世界各國的旅遊環境,曾經遠赴26個國家,實地考察。他也曾經在臺灣旅遊,撰寫過《生態瞬間》,得到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並且寫過《休閒設施管理》、《生態旅遊》、《節慶觀光與民俗》等12本教科書。2020年2月29日,馳名國際的Springer出版社,出版他未曾揭露的一本探討全世界的作品,號稱是以「左派觀點和亞非觀點」鎔鑄一爐的英文專書-Tourism in Emerging Economies: The Way We Green,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新興經濟體中的旅遊業:我們可以更環保、更永續、更健康》(暫譯)。 Continue reading “方偉達的世界旅遊,建構一本左派亞非的英文書 – Tourism in Emerging Economies”

FacebookGoogle+TwitterLine

方偉達的風水創作,點亮科技整合「斜槓學者」之路

【原文刊載於臺灣師範大學研究亮點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方偉達優聘教授兼所長是一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跨域的「斜槓學者」。他運用風水的原理,依據太極圖的格式,運用人工濕地水文進行順向和逆向迴轉的原理,進行人工濕地的營造,讓水流流速減緩,可以運用一點地方,就可以處理汙水。 Continue reading “方偉達的風水創作,點亮科技整合「斜槓學者」之路”

FacebookGoogle+TwitterLine

昨夜星辰昨夜風

清晨,在范欽慧的巧思運作之下,我們在清晨五點十五分出發,走過寧靜和雨露,我們聆聽范欽慧集音所帶來的大自然。當然,我也深深感到福山植物園深秋的寒意。雨露均霑,我的鞋子都濕了。在黑暗中,我不知道周圍的人是誰,我只聽到腳步聲,和福山植物園蛙鳴、蟲鳴和鳥鳴聲。在生態池前,獼猴團縮在角落中,小猴尋找母猴溫馨的氣味,小猴是幸福的。因為有母猴的照顧。 Continue reading “昨夜星辰昨夜風”

FacebookGoogle+TwitterLine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 Predict Protective Behavioral Intentions against PM2.5 in Parents of Young Children from Urban and Rural Beijing, China


中文題目: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中國北京市都市及鄉村地區幼兒父母之抗PM2.5保護行為意向的預測
發表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作者:Shumei Liu, Yi-Te Chiang, Chie-Chien Tseng*, Eric Ng, Gwo-Liang Yeh and Wei-Ta Fang*.
DOI10.3390/ijerph15102215

Continue read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 Predict Protective Behavioral Intentions against PM2.5 in Parents of Young Children from Urban and Rural Beijing, China”

FacebookGoogle+TwitterLine

環教所講座|Integrating sound scienc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takeholder engagement, and policy decisions into the wetland sciences

講題:Integrating sound scienc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takeholder engagement, and policy decisions into the wetland sciences
講者:Prof. Ben LePage
講座時間:2018/11/12 13:30-15:20
講座資訊:http://www.giee.ntnu.edu.tw/app/news.php?Sn=2130
攝影成果:https://yitechiang.blogspot.com/2018/11/integrating-sound-science-effective.html

FacebookGoogle+Twitter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