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法律有沒有辦法解決偏見的問題,她認為法律限制了最糟糕的歧視,但是改不了更為微妙的人際互動。「法律創造了下限;眾人決定了上限。」
admin
台灣的原住民傳統生態智慧發光,成長和茁壯
瑞士的最後一天
方偉達老師 2017年2月18日 撰 原刊於方老師臉書
在瑞士的最後一天,天空依然陰沉,除了李利鋒博士帶我去了一趟日內瓦湖,遠望布朗峰,在雨天仍然可以看出灰灰茫茫的積雪,春天的瑞士真的不美,沒有秋季蕭瑟的那一股悸動。我看到湖畔的白天鵝帶著毛色尚未蛻變的雛天鵝,緩緩地向我游來,有一種看見野生動物的欣喜。在夏天的時候,人們會在日內瓦湖游泳,但是現在是春暖乍寒,氣溫隨時從零度翻到十度,有時晴天,有時陰雨,我感到這幾天在瑞士的日子,真的是乏善可陳。 Continue reading “瑞士的最後一天”
瑞士格朗(Gland)的民主程序辯論
方偉達老師 2017年2月16日 撰 原刊於方老師臉書
在瑞士格朗(Gland),經過民主程序辯論,討論出來的九大優先議題,程序雖然冗長,但是過程精彩,每次分組討論之後的成果,都需要在下午七點之前,進行匯報。討論從上午九點開始,到中午一點,中間只休息一個小時,下午二點開會到晚上七點。最後,九大議題經過冗長的辯論之後,各分組主持人,都要寫成十頁的報告,大家幾乎都是逐條討論,用放大鏡看問題。和研討會中看到最後成果發表,是不同的。在這裡,討論是常態,看到的材料,都是大綱,我也看到濕地議題的真正民主。這一段時間,我也抽空和WWF Marco Lambertini、朴尚德、Ramsar Regional Center-East Asia徐昇吾主任,以及雷光春院長談了一下。出來一段時間了,到蘇黎世聯邦研究院和Anna Hersperger談了一下午,目前Hersperger執行歐盟一個五年200萬歐元(臺幣6000多萬)的計畫,她進行歐洲和美國城市永續發展的研究。看到老同學的卓越成就,總是讓我非常地開心。我在想忙碌中很難偷閒,在開學之前,總是比開學之後,更加地忙碌。 Continue reading “瑞士格朗(Gland)的民主程序辯論”
【講座資訊】海洋意識及海洋教育/陳璋玲副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將於105/12/26(一),博士班專題討論時間(15:30-17:20)邀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陳璋玲副教授,在公館校區教學研究大樓S203教室舉辦「海洋意識及海洋教育」期刊講座。陳副教授曾任職於漁業署,教育部87年公費留美,獲美國德拉瓦大學海洋政策博士,著有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Marine Policy等SSCI期刊文章多篇,近年來投身海洋保護及海洋汙染防治教育。老師輔導碩士論文和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碩士生合作發表國際期刊(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EER,SSCI)的經驗,可以提供本所博士生發表期刊論文的參考、本演講也歡迎本所碩士班同學前來聆聽。
演講資訊
演講時間:105/12/26(一) 15:30-17:20
演講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館校區教學研究大樓S203
費用/報名資訊:免費/免報名
永續課程同學參訪臺北市中山堂與新芳春茶行

方偉達老師今日(12/14)率師大環教所「永續生活規劃設計理論與實務」課程同學帶著考察古蹟建築與展覽實務的目的,參訪了臺北市中山堂與大稻埕新芳春茶行。
中山堂為臺北市定古蹟,日治時期稱為「台北公會堂」;是臺灣第一個會展建築,承攬了臺北早期的展演與藝術活動,更串連了許多人的臺北記憶。目前中山堂正在舉辦「眾樂之堂—臺北市中山堂八十周年特展」,詳述了中山堂自1936年落成以來在文化、表演藝術以及歷史傳承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透過中山堂,我們看見了許多重要的歷史時刻在這裡發生,也看見了台灣藝文發展過程的縮影。
Continue reading “永續課程同學參訪臺北市中山堂與新芳春茶行”
一篇32年前的舊作

這是一篇32年前的舊作,翻出來,紙張都黃了。而且,我記得還投稿到報社,也登了。最近附中很紅,有時候我都忘記自己是師大附中的校友,還是師大的副教授。反正,這些頭銜我都很珍惜,附中前一段時間,又上報了。看了幾段校友的論述,我有感而發,找了32年之前的文章,練一下打字,看了好笑,我以為我看到了「少年維特」,當時是18歲的我,可以寫;如果現在當副教授,還在寫這一種文字,那我大概是江郎才盡了。 Continue reading “一篇32年前的舊作”
談新書《節慶觀光與民俗》
年輕的時候,我應該是不喜歡待在學校教室的人吧。有朋友會覺得很奇怪,我不喜歡學校,那我在美國還待過三個學校?我想,那是不得已。我的想法可能受到林語堂很大的影響,他對學校的許多清規戒律非常反感,有時簡直深惡痛絕。但是林語堂喜歡自己在圖書館看書,他認為,沒有學校可以,但是沒有圖書館不行。我覺得林語堂是天才型的人物,在網際網路時代,教授幾乎是無書可教,因為網路幾乎涵蓋了許多知識。但是,我還是認為,學校不可廢,教授不可廢。不是因為我在學校教書。而是,教一些網路上學不到的東西,才是學校存在的價值。 Continue reading “談新書《節慶觀光與民俗》”
早安,理性之夢
美國學者海茲·裴傑斯(Heinz Pagels),維基百科上寫的是海茲·帕各斯,是我最喜歡的美國學者之一。他曾經寫過《理性之夢》(The Dream of Reason)。1999年牟中原教授(前國科會副主委)在天下文化出版本書的中文翻譯本時,訂名為《理性之夢:這世界屬於會作夢的人》,名稱不是很恰當,2016年2月5日第三版發行時,書名改為《理性之夢:科學與哲學的思辨》,我覺得恰如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