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多,故記不得

方偉達老師 2017年1月3日撰 原刊於方老師臉書

15823155_1147640088677393_372682267568194989_n年輕時,總覺得考試是一種壓力,一直在等待不用考試的那一種日子,後來,我發現當教授不用被考試,那是一種很好的方式,甚至連背書都不用背,感覺真好。我看了看,對於傳統要記憶、要背誦的教育,我感到十分的困惑,後來,我告訴學生,我的考試都是open book,學生可以看書考,但是,我出的題目暨難且活,沒有理解,或是上課不來聽,可能可以寫出來,會有基本分;但是,還是要有一點自己的見地,才能夠高分。這是一種不靠背,考理解的學習方式。

我在年輕的時候,背不出甚麼句子,記憶不好。我記得我看了12世紀南宋朱熹(1130年-1200年)的語錄,到了現在還是不理解這一種記憶的道理。原文是說:…一學者,苦讀書不記,先生曰: 「只是貪多,故記不得。福州陳正之極魯鈍,每讀書,只讀五十字,必二三百遍,方熟。積習讀去,後來却無書不讀。」朱熹老呀,朱熹老,您老教了八百年的中國人,但是這一句話,我相信八百年後要好好的研究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覺得魯鈍和記憶力差,沒有甚麼關係。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也不可能無書不讀。我也不覺得記憶的腦區和頓悟的腦區,以及腦部運作的模式有甚麼關係。魯鈍指的悟性不好,老師講的聽不懂;記性差卻是記不住,考試的時候,記得東西寫不去來。後來,我才知道記性不好,這是一種天性,琳達.古德曼曾經在Sun Signs說我們這一種人,「真的不需要記太多,既然可以藉心靈滲透去理解想知道的任何事情,那又何必堆集一輩子都可能不需要的知識在心中呢? 」「也許這一群人,沒有辦法花力氣記得不基本的東西,他們是典型有名的漫不經心教授的化身。」我很高興,我看了書,理解了,卻不用去記,因為記憶真的太痛苦了。

因為隨著21世紀的來臨,很多記憶不需要了,很多觀念也在崩解當中,連觀念都不需要記憶了。This Idea must Die!我看了約翰.柏克曼編的書:《這個觀念該淘汰了:頂尖專家們認為會妨礙科學發展的理論》(2016. 12)《This Idea Must Die: Scientific Theories That Are Blocking Progress》,我才知道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隨時發生。

隨著2017年的來臨,我開始認真知道,哪一些觀念要進行更新,從《大思考微解說》,到了《這個觀念該淘汰了》,我認真看了幾個理論,才知道為甚麼,這個世代要稱為「崩世代」。唉,「因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理論都可能崩壞,更不要說是知識了。

FacebookGoogle+TwitterLine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