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出版前小記

方偉達老師  2017年6月13日 撰 原刊於方老師臉書

19054988_1314411612000239_3970735704535583565_o我很喜歡殷海光的《思想與方法》,我在研究方法和西方哲學思路上面,得助於這一本書。我想到他當年出版《思想與方法》(文星版,1964)時,不過45歲,他在5年之後,就因為胃癌過世了,過世的時候,不到50歲。我喜歡他的書,不代表我完全認同他的邏輯思惟。我惋惜的是,因為他的工作太忙,忙於臧否時事。對於人生哲學以及對於未來世紀更有貢獻性的專書,未能專注心力進行論述。尤其,知名的思想辯證書籍,就只有這一本類似選集的讀物。殷海光要專心論述,要忘卻政治壓力以及世俗的惡評,並且靜下心來進行系統化的著書,而不是只有從報章雜誌上進行選輯編纂,因為系統性不夠。我覺得以殷海光的聰明才智,他如果專心進行系統性的論著,會對於21世紀中國思想史的影響更大。

我在寫《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的時候,我給我著書的時間只有三個月,面對這一本400頁《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的小書,我探討的是期刊中「邏輯實證論」(logical positivism)。殷海光在《思想與方法》〈導論部〉駁斥「邏輯實證論」(logical positivism),他擅長的邏輯經驗論(logical empiricism)。

「邏輯實證論」強調「看到的東西」的證明。但是我覺得,看到的東西,都不一定可以說明是正確的;但是,需要理解人在經驗事物的時候,所採用感官觀測來實證,這些感官看到的,是不是都是真實的呢?這是「邏輯實證論」的問題。

但是,當我們沒有看到,沒有經驗的東西,如何證明「真」,如何證明「偽」呢?殷海光的「邏輯經驗論」(logical empiricism)可以補足邏輯實證論。

可是,依據我們對於人生的有限經驗,是不是都帶有文化的偏頗?語言的謬誤呢?以及認識論的偏見呢?這是「邏輯經驗論」的問題。

以上所談的我們的經驗,包括我們對於西方SCI和SSCI期刊的投稿經驗,多半審稿者多帶有文化的偏頗、語言的謬誤,以及認識論的偏見。

想通之後,我動筆寫這一本書,三個月前後撰述了21萬字,包含沒有春節、沒有春假,沒有假期的沒日沒夜的工作。在方法學確定之後,撰寫工作就變得容易了。我需要在出國期間勤寫不輟。我記得二月在瑞士拉姆薩公約我進行了前面的章節的論述,等到我六月在波多黎各參加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年會,基本上已經開始進行二校稿了。

對我來說,出國是一種痛苦。臺大施上粟教授說:「出門一趟,很多債要還」。我苦笑說:「大家都有一屁股債,哈哈,科技部又來討債了。我認為科技部是最大債主,每年借一筆納稅人繳的稅給我們,期末討成果,害我們都要唉,唉,唉!」「身為SCI期刊副主編,也不免和大家一樣,唉鴻遍野。哀鴻遍野。大家加油!」。施上粟教授也說:「記得嗎?我們還欠SCI的債要償,哈。」我忘了,我在環境教育研究所,還有SSCI的期刊的債,難還呀!

債多不愁吧!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既然欠錢還錢,欠債還債!天經地義。於是,這一本書,《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才在江湖中人的殷切企望中,以及在我出國返國的顛倒時差之中,或是說在我對於時間缺乏理性思路的日夜恍惚神情之中,這一本21萬字的400頁小書,將要在六月底誕生。

FacebookGoogle+TwitterLine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