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級期刊真的為驗證學術真理的唯一標準嗎?

方偉達老師  2017年5月24日 撰 原刊於方老師臉書

I級期刊是賈菲爾德(Eugene Garfield, 1925-2017)創建於1964 年的期刊引文目錄。當初,賈菲爾德針對期刊的選擇模式,包括期刊出版標準、編輯內容、國際多樣性,以及引文分析,進行考證,後來由美國的科學資訊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所出版,成為一種期刊文獻檢索工具。ISI結果為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所擁有,科睿唯安前身是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智權與科學事業部。SCI、SSCI都是這些龐大的資料庫中的一部分。

為了I級期刊,學者們紛紛「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我改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I消得人憔悴」,反正在英文中,「伊」和「英文的I」發音差不多。

這些年來,台灣學界影響所及,中國大陸、韓國學者們都紛紛唉唉群起,但是,「期刊檢索之父」賈菲爾德(Eugene Garfield, 1925-2017)在2017 年過世了。他生前曾經警告說:「SCI 指標不能濫用,也不能評價個人」。「因為,在一本期刊之中,每一篇期刊文章都是獨特的,從一篇文章到另外一篇文章,都存在差異」。因此,影響係數評估的是一種期刊指標,不應該用於評估個別的研究人員或是研究機構。

我想到一個笑話,台灣有一位學者,寫期刊寫錯了一篇文章,結果世界各國學者紛紛引用這一篇文章,只要是談到這個相關理論,就舉出這一位學者的錯誤狠批猛打,導致引用率超高。

我們後學者,要思索當年賈菲爾德(Eugene Garfield, 1925-2017)創建期刊評鑑的苦心,並且不要濫用I級期刊、濫用期刊引用率、濫用期刊影響係數,也不要真的當作驗證學術真理的唯一標準。從去年起,臺師大推動Scopus 期刊,在期刊引文目錄中,當然應該真的要採取多元的角度,不應該獨尊一家國外企業廠商擁有的資料庫。

該是多元和百家爭鳴的時代了!

原文連結:

FacebookGoogle+TwitterLine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