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新書《節慶觀光與民俗》

12628466_888296371278434_1882142749085090620_o

年輕的時候,我應該是不喜歡待在學校教室的人吧。有朋友會覺得很奇怪,我不喜歡學校,那我在美國還待過三個學校?我想,那是不得已。我的想法可能受到林語堂很大的影響,他對學校的許多清規戒律非常反感,有時簡直深惡痛絕。但是林語堂喜歡自己在圖書館看書,他認為,沒有學校可以,但是沒有圖書館不行。我覺得林語堂是天才型的人物,在網際網路時代,教授幾乎是無書可教,因為網路幾乎涵蓋了許多知識。但是,我還是認為,學校不可廢,教授不可廢。不是因為我在學校教書。而是,教一些網路上學不到的東西,才是學校存在的價值。

網路上甚麼學不到?最大的問題是,虛擬實境畢竟不是實境。我實在想不到有任何理由,環境教育光靠網路教學,可以教得好。尤其,網路的東西真假錯亂,莫衷一是。我很少掛在網路、掛在Facebook或是LINE上,不喜歡聽到手機上Facebook或是LINE的訊息提醒聲。我覺得天底下最浪費時間的事情,就是掛網。大多數的時間,我看書、寫論文,並且閉關寫書。

最近曹翠娥老師問我《節慶觀光與民俗》的進度,我已經寫好了,並且請到中華大學觀光學院蘇成田院長寫序。蘇院長是我在中華大學休閒系教書時的長官,他很照顧我。早在蘇院長在觀光局當局長的時候,我在環保署上班,我就認識了蘇院長了。我很高興,蘇院長為本書寫序,也希望本書在二月順利出版。

推薦序

節慶是人類社會自古以來即存在的家族或社群活動,傳統節慶多數由民俗演變而來,有些則演化為宗教性的節慶活動而代代流傳。工商業社會時代,不少節慶活動則是因為休閒需要或觀光發展目的而創造出來,而且方興未艾。但無論是與民俗有關的傳統節慶或新創的活動盛會,它們都能為人們帶來身心歡樂,為社會增進人文內涵。

節慶活動也是行銷觀光的利器,籌辦節慶是會展專業領域之一部分。為配合政府推展我國觀光及會展產業之發展政策,中華大學在96學年度成立觀光學院,同時創設了國內第一個以培育會展人才為目的之「觀光與會議展覽學士學位學程」(101學年改為觀光與會展學系)。而在政府持續推動觀光與會展發展計畫的推波助瀾之下,不少院校亦接踵成立相關學系,霎時之間會展成為大學的一個教學專業領域。

方偉達副教授曾經在2008年至2012年擔任本校觀光學院休閒遊憩規劃與管理學系、觀光與會議展覽學士學位學程的合聘專任助理教授,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他治學認真、勤於筆耕,在本校任教時就出版了《國際會議與會展產業概論》一書,《節慶觀光與民俗》則是他在五南圖書公司出版觀光書籍系列的第六本大學教科書,本人對他勤快著書的表現至為感佩。

此書內容涵蓋時令節慶與民俗、節慶活動心理、造節活動、節慶社會文化經濟、節慶文化調查分析、節慶活動策劃設計、節慶活動經營管理、節慶活動影響評估等,內容相當豐富,有收錄整理之寶貴資料,也有不少理論與見解,不但可以做為教科書,而且也是一本認識節慶觀光與民俗的極佳參考書。

蘇成田 2016.1.20謹識
中華大學觀光學院 教授兼院長
行政院觀光發展推動委員會 委員
前交通部觀光局 局長

我在寫書後的心得:這一本書,有一點特殊性,就是除了討論傳統信仰,還討論了從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信仰,所產生的節慶。其中在信仰中,我最訝異的是獅子人。獅子人是世界最早的擬人化小雕像,距今32,000年。顯示當時人類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這些文物可能是古老宗教的最早證據。當年我從美國到德國的時候,我訝異於在32,000年前的德國這個地方的信仰。32,000年,我不曉得我們臺灣人的祖先是否已經居住在黃淮平原,是不是已經到了嘉南平原?是不是已經到了台灣的山丘地?我還在思考,我們常說,我們漢人號稱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但是考古不及五千年,最多在夏商周的斷代史中,夏朝只看到二里頭等殘缺不全的遺跡,距今大約3800-3500年。其實,我是很失望的,漢人的發跡歷史,其實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真的是太短了。我也訝異於11,500年前土耳其奇貝哥力石陣(Göbekli Tepe)興建之初,即建立了信仰中心,並且聚集在一起祈禱,形成了為信仰而形成的聚集活動。從節慶史的討論中,我感受到身為漢人,在探討歷史長流的侷限,我們要謙虛、謙虛,不斷的謙虛。不管是中國大陸漢人、台灣閩南漢人,都一樣。這本書從世界節慶的緣由與定義,進行分析,談到宗教、文化及時令對於全球節慶的影響。此外,針對傳統漢人之時令節慶,從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探討「節慶、觀光和民俗」字義,並說明其節慶、觀光和民俗相互之間的深遠影響和關係。希望這本書藉由探討過去以農業社會為基礎的傳統節慶,希望重新思考及建構傳統價值,希冀更加鞏固文化內涵。

編輯後記:本書已於2016年2月28日出版,更多訊息歡迎進入本站「出版書籍」專區瞭解。

FacebookGoogle+TwitterLine

發表迴響